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生活(三)(1 / 2)

由货物运输船临时改为移民运输船,其中的舒适度自然不太好。

特别是很多旱鸭子,更是晕晕沉沉。

船舱内的方大用,倒是适应得挺快,主要是他身体比较强壮。

冬天的东海,以非常强劲的西北风为主,这对于南下的风帆船只而言,有巨大的提速效果。

目前运输船队的整体速度,维持在1012节左右,这已经是风帆船只中的高速状态。

郁洲距离胡逗洲的海上航程,大概是460公里左右,大概一天左右,就可以抵达胡逗洲。

第二天中午,运输船队抵达了胡逗洲的东盐镇港口。。

移民在港口的临时安置营地休息一晚上,明天再搭船前往大流求。

站在临时营地的木墙上,方大用看到了整个东盐镇的大概轮廓,以传统的中式城墙不一样,东盐镇是棱堡型城市。

东盐镇由港口堡、盐堡、海产堡,三个棱堡组合而从,上面布置了9门平等炮,足以封锁棱堡城墙对出3公里之内的区域。

任何试图从港口或者附近海岸线登陆的敌人,都将承受至少3门火炮的打击。

对于没有火炮的敌人而言,想从3公里之外的海面,安全登陆东盐镇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方大用并不理解棱堡这种特殊的防御体系,他只觉得东盐镇的城墙非常低矮。

倒是傍晚时分,点燃了鲸鱼油灯的灯塔,让他不由自主的侧目。

东盐灯塔是东盐镇的地标建筑之一,也是少数采用了水泥和钢筋的建筑物,高度有23米左右。

从远方望过去,都可以看到灯塔顶层的明亮灯光。

除了导航灯光之外,灯塔还是无线电报的电报室,负责航行的调度、天气预报之类。

这里的天气预报,并不是真的预测,而是通过电报的高速通信,知道各地的即时天气状况。

例如淡水今天遭遇了强台风天气,那舟山和胡逗洲的船只,就不能向南出航了,而是要及时回到避风港之中。

吃了晚饭。

方大用等人便躺下休息了。

三天后。

基隆港。

方大用一家人,还有其中1200名移民,被安置在基隆港这里,腾出的运输船,又迅速装载了上百吨焦炭、五吨焦油沥青。

然后船队带物资和剩下的1200名移民,前往52公里之外的淡水城。

同样被分配在基隆的姚波一家,站在港口的安置营中,向周围张望着。

这里比起东盐镇简陋得多,到处都是施工的痕迹。

很快就有当地的工作人员,过来安排他们的去向。

其中752人是拖家带口的,他们被划分为一个村子,安排在基隆城的西面,那里有一片面积上万亩的山谷平原,将在那里设置河谷村。

而剩下的471人则是单身的,其中不乏孤儿、寡妇之类,老弱病残全部留在基隆城。

然后筛选出322名青壮年,编入煤矿公司。

基隆城向西的荒野丛林之中。

被安排到河谷村的居民们,并没有马上被安排到河谷村,因为那里现在还是一片森林。

作为河谷村的民兵队长王耀新,向所有人宣布了以工代赈的方案,那就是大家出力工作,总督府安排食物和工钱。

对此一众难民也没有意见,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两手空空,如果直接扔到河谷村的位置,估计要全军覆没。

谷遏tspangt“大家努力干活,吃喝管够,不过要注意卫生,老弱就安排在临时营地暂住。”王耀新给所有人打气道。

河谷村的青壮,第一份工作就是修路,修一条从基隆城到河谷村的道路,长度是57公里左右。

第二天,王耀新和其他四個转业的战兵,拉来了铁铲、铁锹、锄头、锯子、斧头和斗车等工具,还有四头黄牛。

前面五百米的平整工作进行了非常快,两头黄牛拉着压路钢轮,不断碾压着道路的路基。

然后是绑着丝绸口罩的王耀新等人,用木材烧煮铁桶里面的沥青,将炸药开山炸出来的碎石子,河流开采的河沙,混入沥青溶液之中。

“一二三”

王耀新六个人抬着一大桶沥青,倾倒在铺满石子的路基上。

人力擀轮正在上面碾压起来,其他人则拿着铁铲,铲起铁桶中剩下的沥青混合物,铺在缺口或者比较低的位置。

这些沥青是基隆炼焦厂的副产物,炼焦过程中,会产生相当于煤炭质量58的副产物,包括粗煤气、粗笨、煤焦油。

而煤焦油占据副产物的90,煤焦油通过分馏塔的二次处理,利用分离出沥青占5055、富油等产物。

也就是说,用100吨煤炭炼焦,最后会产生253吨沥青。

目前基隆炼焦厂的一共有三个炼焦炉,每个月可以生产600524吨沥青。

则还是初期产量,随着基隆煤炭公司的规模扩大,这个产量会继续攀升。

毕竟淡水钢铁厂的炼铁产能设计,今年是计划提升到年产5000吨的规模,要配套年产5000的炼铁产能,那就需要至少1万吨焦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