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二章 抉择(1 / 2)

岭南,番禺。

宋缺看完中原、江南的汇报,露出一丝思考的神色。

现在各地的局势,有重演当年魏晋南北朝的趋势,他在看完人革联去年的几场战役之后,对于江南诸侯已经彻底失望了。

李子通不战而逃,乐伯通在金陵城粉身碎骨,杨广更是躲在扬州城当缩头乌龟。

而且宋阀的情报显示,杨广的4万禁卫军,此时有些军心不稳,不少关中出身的隋兵,根本不想呆在江南,而是想返回关中。

其实这也不怪这些关中士卒,连迁移到江南几百年的江东汉人,都没有办法抵抗疟疾、吸血虫病、霍乱、伤寒之类的疾病,就更别提关中人了。

也就人革联拥有强大的卫生体系,加上逐步量产的破障丹、吐酒石、大蒜素、黄连素等新药,才可以压制江南和大流求等地的传染病。。

目前人革联移民大流求、东南州的移民,一年内的病死率不到13。

之所以还有13的病死率,主要是很多老弱病残,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的人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在移民工作中,需要在胡逗洲等地进行休整,主要就是为了调养流民的身体。

只要身体强壮,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对高一些,不会一下子病死,说不定可以凭借身体素质硬扛过去。

如果是采用以前的移民方式,水土不服、亚热带和热带传染病,就可以杀死50原移民。

所谓的衣冠南渡,就是一条血路,是先人用尸骨铺成的道路。

宋缺对于南方的恶劣环境可是一清二楚,岭南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,一方面是依靠南岭的山地地形,另一方面就是南方的疾病和气候,很容易让北方士兵水土不服,爆发大规模瘟疫。

他拿起另一封信,这是宋师道给他写的,信件非常长,足足有上百页纸,都快赶上一本书了。

上面描述了宋师道在人革联境内的见闻,其中笔墨最多的一部分内容,就是各种卫生知识,以及人革联拥有的新药。

看完之后,哪怕是宋缺,也感到无比震动。

“这南方,看来就是人革联的天下了。”

一旁的宋智有些急躁的问道:“大哥为何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”

“你自己看吧”

接过宋缺手上的信,宋智迅速浏览起来,一开始他还不相信,为什么一封信就可以让他骄傲无比的大哥认输。

直到他看完之后,脸色也是阴晴不定。

全民皆兵的人革联,死亡率极其低的移民,庞大的战舰,加上犀利无比的火炮火枪

聪明的宋智,将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之后,发现人革联确实非常恐怖,特别是南方地区。

如果人革联的头领心狠手辣一点,完全可以利用那些卫生知识反向操作,比如将吸血虫患者的排泄物,故意投放在对手的水源附近,或者故意将天花患者的衣物,卖到敌人的势力范围之内。

到时候敌人境内爆发大规模传染病,人革联大军可以兵不血刃拿下这些敌人。

南方各地的气候、疾病,反而成为了人革联的优势。

宋智终于明白宋缺为什么会认输了。

这仗没法打。

如果北军解决不了水土不服和疾病的问题,单单是这两个大问题,就可以让南方变成固若金汤的天然防线。

只有人革联打别人的份,别人一进入江南,没有开打就被削弱一大半战斗力,面对拥有坚船利炮的人革联,宋智用脚趾头想,都知道南方是谁家天下了。

只是对于投靠人革联,宋智还心存疑虑:“可是大哥,就算我们想加入,对方也不一定会收,以他们的政策”

“大势所趋,人革联没有北伐之前,我们岭南会成为对方下一个目标。”宋缺仿佛已经看到未来。

宋智一惊:“人革联会对我们先动手”

转念一想,宋智也立马想通了。

攘外必先安内,南方作为人革联的基本盘,一旦开启全面北伐,万一宋阀从岭南发难,进攻人革联的东南州、流求州,那人革联岂不是腹背受敌。

设身处地思考一下,宋智就明白岭南会成为人革联下一个目标,因为人革联需要一個稳固的大后方,而不是重兵防守的大包袱。

“我已经决定了,下一个月初一去流求淡水和人革联会盟,给宋家子弟谋划一条好出路,至于岭南世家,这天下终究是天下人的,就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吧”

宋缺非常果断,他这个家主可是说一不二的存在,宋阀上万子弟之中,他们宗家就几百人,要安排妥当,还有可以做到的。

以后哪怕和普通人公平竞争,很多家族精英也不会差太多,而且他宋缺也没有为族人操心一辈子的想法。

如何在人革联治下生存,那就是看各人的本事和际遇。

而宋缺做出决定,宋智自然不敢忤逆,他也开始为这件事出谋划策:“大哥,我担心那些越人和琼人会暗中搞事情。”

“将龙川郡防御人革联的2万兵力调回番禺,琼人不用担心,琼州岛四面环海,加上我们这么多年的打压,他们翻不起什么浪花。”

宋缺继续说道:“越人方面,你在我离开之后,立刻以北伐林士弘为名,就各部各主的头人召集到郁林郡,并让他们带兵过来,然后见机行事。”

听到见机行事,宋智已经听出了言外之意。

如果这些头人不愿意交出手上的兵丁,那直接将反对者杀了,而那些同意交出兵丁的头人,则全部押送到番禺软禁。

至于如何收复那些兵丁,人革联那一套可是非常好用的,宋智都打算投靠人革联了,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承诺分田搞亩斤税。

只要控制住这些土司的兵丁,整个岭南就不会出现大乱子。

宋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。

而且当他带入人革联的角度之后,发现以前的很多难题,完全不是难题了。

以前需要和土司虚与委蛇,现在完全不需要。

他终于理解人革联为什么不在意地主豪强了,因为完全没有必要,人革联又不需要地主豪强管理地方,又不需要他们纳税。

宋智研究过人革联的内部运行模式,那就是官营工厂控制工业品,农民只能单纯的种田。

这个时候就必须保证农民都有土地,才可以让农民获得粮食和农产品,然后农民才会拥有消费能力。

不然土地都是地主的,农民连吃饱都做不到,如何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经济循环

1000个农民和1个地主,两者产生的消费需求是天差地别的。

就以玻璃镜子来举例子,地主一家人会购买多少玻璃镜子1000个农民会购买多少玻璃镜子

而消费需求又决定了人革联的粮食安全。

假设一个地主的消费需求是100,而1000个农民的消费需求是1万。

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,地主需要出售价值100的粮食,而1000农民需要出售价值1万的粮食。

看出差距了没有。

如果放大来看,这个情况更加的明显。

这也是郑森设计这一套制度的核心思想,只要看当地的人口和工业品消费需求,就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农业情况。

假设一个地区的农业人口有10万人,常年消费玻璃制品200万晶币,而突然某一年,该地区的玻璃制品消费额只剩下50万。

那这个地区肯定有问题,要不就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,当年农业收成不好,要不就是农民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。

各个地区的工业品消费量、粮食收购量,都可以反应出很多问题。

只要人革联在一个地方的粮食收购不到安全额度,那这个地方一定存在问题,不是天灾,就是人祸。

宋智越是了解人革联的体系,就越是明白在这种模式下,世家大族是没有办法发展壮大的。

因为世家大族的发展核心,就是耕读传家。

他们要发展壮大,就需要剥削农民,这并不是地主有没有道德的问题,而是整个阶层的属性,注定他们只能通过吸农民的血,才可以发展和维持。

直到土地被兼并到极限,人口又到达承受极限,最后不得不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,完成人口和土地的再分配。

这和资本时代的经济危机大同小异。

或许个别资本家还有一点良心,但是整个阶层的大势,就不是个别人可以改变的。

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会让底层活不下去吗

答案是知道。

但他们已经陷入囚徒困境之中,不吸底层的血,他们就会活不下去,然后被其他地主挤死。

社会的囚徒困境和大环境,与人性的自私自利,促使地主不得不展开兼并。

到了明朝中后期,土地兼并几乎到了失控的状态,士大夫为了兼并土地,刻意曲解朱元璋的祖训,让士大夫阶层可以获得免税的权力,然而朱元璋的祖训之中,从头到尾都没有说给士大夫免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