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(1 / 2)

在挖掘北进渠的同时。

这个河套平原的人口都被逐步迁移到阴山附近的高地上。

当然,此时的河套平原也没有多少人口,加上被降伏的草原部落,一共才97万人。

不过不仅仅河套平原需要搬迁,黄河下游的其他沿岸低地,都需要进行迁移,避免被洪水影响到。

好在去年黄河下游平原,已经完成了8个湖区的改造,黄河两岸的城市和乡村都进行了重新规划,不需要进行搬迁了。

更何况,黄河在冬季的径流量并不多,只要河套平原搬迁完成,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了。

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工程队伍,从黄河州各地赶到河套,这让北进渠的挖掘速度越来越快。

不过这些工程队伍并没有全部投入挖渠任务之中,而是分出一部分劳工,根据河套平原的东部地形,将一些低洼地区堵住,避免黄河河水上涨之后,从这些低洼区域流到下游。

然后就是在一处容易堵住黄河的河道上,准备了大量的钢结构笼子,还有大量石头和麻袋,只要冬天气温开始低于零下5摄氏度,就开始将装满石头和沙袋的铁笼子推入河道之中。

甚至为了保证及时可以推铁笼子下河道,还在两侧的高地上,建设了好几条斜坡。

只要时间一道,就可以立刻将黄河堵住。

除此之外,这里还准备了五十多台蒸汽抽水机,一个电能的干冰制造厂,可以每天生产50吨干冰。

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,就等冬天到来。

另一边,银川平原上。

这里也在搞工程,不过这里的工程,并不是挖掘引水渠道,毕竟贺兰山西侧的沙地高度,明显高于银川平原,而且贺兰山也没有阴山那种大型的低洼谷地,不存在引水进入沙地的先天条件。

这里的工程是建设水库、冰库、风力发电场。

水库、风力发电场可以理解,但是冰库这种东西,对于银川平原这种地方真的需要吗

其实此冰库非彼冰库。

准确来讲,银川平原建设的冰库,还有另一個名字人造冰川,这是一种古老又实用的技术。

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夏季炎热、日照时间非常长、水分蒸发量非常大;而冬季低温、风沙非常大、水分蒸发比较低。

而西北地区的农业,又只能在夏半年进行。

因此可以在冬天的时候,在一部分地势比较高一些的小谷地中,人为抽水制造冰川,然后覆盖茅草之类的保温层,让冰川等到夏季需要的时候再融化,变成溪流的河水,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草地。

财大气粗的人革联,派出大量勘探队伍,在贺兰山找了大量狭长的小谷地。

小谷地的具体标准,就是宽度不超过100米,长度和深度不限制。

然后经过评估周围的用水量、用水距离、相对高度之类,初步确定了15个小谷地。

这些小谷地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变成一个个冰库,冰库的屋顶是可以拆卸的双层玻璃钢,冬天拆掉玻璃钢屋顶,春天开始封顶保温。

其实这个技术,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也可以使用,好处就是将冬天无法利用的冰雪,储存在冰库之中,等到夏天需要的时候,再让里面的冰块融化。

如果遇到夏天异常干旱,那这些冰水是可以救命的。

根据设计,贺兰山上15个冰库库容量,极限大概在2382万立方左右,就算是储存一半,到夏季的时候又融化了一半,还有550万立方米的冰块,相当于500万立方米的水。

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需水量,冬小麦为260400立方米亩、小米为200300立方米亩、高粱为160200立方米亩、大豆为300400立方米亩。

500万立方米差不多可以灌溉15万亩冬小麦。

而且一个地区的干旱,并不固定时间的,可能只是某一个月份干旱,加上土壤中也有一部分地下水。

如果用得恰当,500万立方米的淡水,至少可以抢救10万亩农田。

冰库项目不仅仅贺兰山,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、华北平原的太行山、泰山、燕山,都在建设。

其中泰山山脉的冰库,已经投入使用了一年多,总库容达到了13亿立方米,不亚于一个大型水库。

但是冰库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坝,而是需要小型的天然谷地,最好是在耕地附近的山地之中。

这样一来,既可以利用高度差送水,又可以利用高海拔的低温优势,延长冰块的储存时间。

冰库和水库可以相辅相成,组成一整套的水资源调控体系。

毕竟华北平原突然出现干旱天气,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,干旱和黄河泛滥,一直是华北农业的心病。

至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灌溉的项目,人革联只有将其作为临时的应急手段,而不是日常灌溉的常用手段。

过度开发地下水,不仅仅会导致地面下陷,还有土地盐碱化、海水渗入沿海地下的巨大风险。

因此开采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手段,绝对不能作为日常手段。

同样关中平原,也在附近的秦岭等山区中,建设水库和冰库。

除此之外,唐菲林还展开了一个大工程,那就是土地标准化运动。

对关中平原、巴蜀盆地、汉中盆地、河西走廊、银川平原、汾河河谷,展开土地标准化的建设工作。

具体方案就是将耕地平整,具体就是10亩为一块,一片区域内的耕地尽可能抹除高度差,一户人家的农田尽可能分配到一起,免得东一块西一块,还高低不平。

因为接下来要推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,东一块西一块,还高低不平,对于机械化的影响太大了。

幸好现在被纳入开发的区域,农业区都在平原上,山区里面的人口已经尽可能迁移出来。

现在只有平原边缘,或者大河流两岸的山区,才有一些开发价值。

特别是巴蜀两州,那些深山老林就算有耕地,那也是零零散散的,生产了农产品还要面临运输难题。

现在全球各地的平原区都没有完全开发,与其让民众在深山老林种田,还不如将人迁移出来。

梯田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,如果有选择,谁愿意在山里面种田。

同时标准化农田计划,还有另一个好处,那就是减少农田差异化,毕竟各地的农田有好有坏,虽然通过抽签排号,保证了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。

可分配到下田的农户,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。

通过建设标准化农田,就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化,保证相对公平。

关中平原、银川平原、河西走廊的标准化农田还比较容易。

而汾河河谷、汉中盆地、巴蜀盆地的标准化农田,则显得非常费力,主要是地形限制。

但是这项工作又必须做,因为只有完成标准化农田的建设,这些地区才可以跟得上时代。

农业的发展不能将就,不然就是一部分农民,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。

巴蜀盆地、汉中盆地、岭南珠江河谷,这些看似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地方,其实并不是不能改变的。

现在每一户农户拥有的农田,平均都在60亩以上,北方地区则达到120亩以上。

不像后世有些地方,人均零点几亩的耕地,那还搞个毛的机械化生产,农民自己拿锄头都可以翻地,还请什么拖拉机和收割机钱多吗

而且平整好的标准化农田,还有利于统计工作。

在飞艇上拍照,都可以计算出地面有多少耕地,耕地种植了什么。

比起关中等地的大工程。

东北地区其实也动作不小,宋缺六月份带领陆军、海军,彻底消灭了盘踞在乐浪半岛南部的新罗、百济,然后肃清了鸭绿水上游的高句丽残部。

紧接着宋缺又带兵沿着辽水、嫩江、黑水、松花江,彻底压服了契丹、室韦、靺鞨等部落。

然后郑森根据东北的情况,在乐浪半岛设立乐浪州;

在辽东半岛、辽河平原,设立辽州;

在嫩江和漠南东部草原,大兴安岭南部,设立通辽州。

在长白山、松花江、三江平原、黑水三角洲平原,设立三江州。

在黑水中上游河谷平原、小兴安岭、外兴安岭,设立黑水州。

至于更加东北的高纬度地区,则设立了三个州,分别是林海州、白海州、枯叶州。

其中只有枯叶岛被正式纳入管辖,其他两个州完全是地图开疆,其实那地方也就几千人口,然后慢慢推进也可以。

对比华北、西北,东北此时并不缺乏水资源,甚至还有大片的沼泽地,因此这里的开发,则不能生搬硬套。

比起之前的冰路项目,就非常有东北特色,特别是改进之后冰列车,采用能量储存器和电动机之后,也为了以防万一,对车厢进行了密封性改造。

如果冰层太薄,而陷入河水之中,还可以利用车厢的密封性,保证车厢漂浮在河面上。

然后就是东北地区密集建设的风力发电场,还有正在建设的鞍山煤钢基地、辽东机械厂。